*近网络上不少人感叹“中老年人的精神公共空间被挤占了”。
前段时间宜家“驱逐”老阿姨老爷叔,叫好者不乏其人,而反对者则说被资本占领的公共空间驱逐了的老人家,是这个青春至上的社会里的“弃民”。
进而可以联想到广场舞大妈遭到一部分人的嫌弃。但也有不少人为大妈们鸣不平,说这是因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没有她们的位置,她们被剥夺了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说过的“城市的权利”。
然而,除了宜家驱逐相亲阿姨爷叔、大众声讨广场舞大妈扰民之外,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空间本来又剩下多少了呢?
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空间在哪里?
就拿电影来说吧,老头老太们有钱有闲,但他们中有多少人真正走进戏院呢?今年《百鸟朝凤》上映时,媒体都在评论艺术电影、艺术院线云云,但我想,为什么就一定要将这部片子预先判定一部曲高和寡的艺术片呢?放眼四望,当下的电影语言有搞先锋实验的,有搞套层叙事的,搞什么的都有,但像第四代代表人物吴天明这样什么都不搞的电影语言难道不是*亲民的吗?
难道这么“陈旧”的电影语言不是*贴合我们的父辈祖辈们的观影经验的吗?难道这不是大众电影的复归吗?评论家都说今天电影的主流观众群是小镇青年,可见连小镇青年的观影趣味也越来越先锋越来越阳春白雪了。今天的电影银幕上还有那种让我们父辈喜欢的电影吗?还有没有一种电影可以在结构、语言、价值观上全面包扎上一辈人的感觉结构?可以说,今天的电影市场已经提前将这一代人遗弃。
无论是宜家的阿姨爷叔,还是广场舞大妈,都将建立在年龄之上的社会不公暴露在世人面前。在他们之前,我们对他们的想象是一群无声的人。我的外公在他生命的*后十年里,每天都在屋前坐上一天,双眼或无神或若有所思地望着前方。遇到这样无病无灾风平浪静的老年人,是许多后辈认为的福气。我舅舅说“像这样的老头,我养十个都可以啊”。是啊,这几乎是我们对于“老而不死”的*美好想象了,毕竟寿多则辱。相比于日本导演木下惠介的《?A山节考》里那些一到七十岁就要被子女扔到山上抛弃的老人家来说,我们的社会对待老年人似乎已经足够仁慈。
然而,在精神的层面,在人生这场马拉松里,他们掉队了。这个掉队,当然不是说他们在社会结构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,而是说这个社会大部分文化资源都与他们无关了,除了带娃、上老年大学、跳广场舞、在宜家“倚老卖老”跟年轻人抢地盘之外,没有人再去过问他们的情感需求,而在隔代的子孙看来,老人们仿佛生来就是老人了。
记得一个老片子,丁亚民导演的《候鸟》。归亚蕾去看望移民加拿大的女儿刘若英。老太太有夫有女,生活幸福美满。有一天一个来自*的后生闯入他们家,思乡情怯哭哭啼啼,归亚蕾和年轻人发生了关系。后来和女儿坦白时,她说了这么一番话:
“每个人都有一个寂寞的身体,以前我在医院接触病人,一直以为那些是生病的人,所以寂寞,其实不是,没有被触摸的身体都很寂寞。我回想不起事情发生的经过,我不能解释为什么,我没有后悔,只是对你们的爸爸很抱歉,还有对你们。我没想到在我生命会有这一天,我以为自己已经死掉的一部分,居然会有感觉。对不起。”
但是那一部分会苏醒,他们会以自己的声音重新争夺自己的舞台,或许也是因为如此,国产剧里的婆婆*那么骁勇善战,个个有舌战群儒的本领。然而,人类学家阎云翔老师的《私人生活的变革》里写道,在今天的中国家庭格局里,老年人的地位正在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挑战。
当然相对于老年人的精神空间被资本被市场被小年轻侵占而言,更让我感到难过的是他们的历史记忆在今天失效了。前段时间,《我的战争》宣传片里,一群老艺术家那句“我们几十年前就来过首尔了”,被网友们*为一种顽固、傲慢的心态。这么想想,觉得电影《老炮儿》里的冯小刚对决吴亦凡的*后一场戏,除了悲壮之外,更是有点悲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