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兰(学名:Yulaniadenudata(Desrousseaux)D.L.Fu)是木兰科、玉兰属植物。落叶乔木,高达25米,胸径1米,枝广展形成宽阔的树冠;树皮深灰色,粗糙开裂;小枝稍粗壮,灰褐色;冬芽及花梗密被淡灰黄色长绢毛。叶纸质,倒卵形、宽倒卵形或、倒卵状椭圆形,基部徒长枝叶椭圆形。花蕾卵圆形,花先叶开放,直立,芳香,直径10-16厘米;花被片9片,白色,基部常带粉红色;雄蕊长7-12毫米,花药长6-7毫米;雌蕊狭卵形,长3-4毫米,具长4毫米的锥尖花柱。聚合果圆柱形;蓇葖厚木质,褐色,具白色皮孔;种子心形,侧扁。花期2-3月(亦常于7-9月再开一次花),果期8-9月。分布于中国江西(庐山)、浙江(天目山)、湖南(衡山)、贵州,中国各大城市园林广泛栽培。生长于海拔500-1000米的林中。其中河南省南召县被中国林学会授予的“中国玉兰之乡”。材质优良,纹理直,结构细,供家具、图板、细木工等用;花含芳香油,可提取配制香精或制浸膏;花被片食用或用以熏茶;种子榨油供工业用。早春白花满树,艳丽芳香,为庭园观赏树种。在2010年版的《药典》中将望春玉兰、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称为辛夷。有祛风发散,通鼻窍之功效,主要用于风寒头痛、鼻塞、鼻渊、鼻流、浊涕等。植物学史自唐宋以来久经栽培。在古典园林建筑中,玉兰常植于厅前院后或楼台周围,据《统志》载:“五代时南湖中建烟雨楼,楼前玉兰花莹洁清丽,与翠柏相掩映,挺出楼外,亦是奇观。”新中国建立前,杭州万松岭旁有一所“可园”,园内广植玉兰。西湖上天竺庭院内尚保存一株500年以上的古玉兰。因其“色白微碧、香味似兰”而得名[1]。古人把它与海棠(Malusspectabilis)、牡丹(Paeoniasuffruticosa)、桂花(Osmanthusfragrans)并列,美称为“玉堂富贵”,其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,有屈原《离骚》中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菊之落英”为证。
Copyright © 济南鹏翔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